""

全稱佛陀、佛馱、休屠、浮陀、浮屠、浮圖、浮頭、沒馱、勃陀、馞陀、步他。意譯覺者、知者、覺。覺悟真理者之意。亦即具足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,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。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。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三者,凡夫無一具足,聲聞、緣覺二乘僅具自覺,菩薩具自覺、覺他,由此更顯示佛之尊貴。對佛證悟之內容,諸經論有種種說法。對佛身、佛土等,各宗派亦各有異說。但大乘則總以「至佛果」為其終極目的。 稱讚佛之功德有種種異名,即如來十號,或一切知者、一切見者、知道者、開道者、說道者,或世尊、世雄(斷世間一切煩惱之雄猛、雄健者)、世眼(世間之引導者)、世英(世間優秀者)、天尊(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),或大覺世尊(簡稱大覺尊)、覺王(覺皇)、法王、大導師、大聖人、大沙門、大仙(大僊,仙人中之最尊者)、大醫王(如應病與藥之名醫,應心病而說法者)、佛天(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)、佛日(比喻佛為太陽之語)、兩足尊、二足尊、兩足仙、二足仙(以上四名為二足生類中之最尊者之意。又二足即具足願與行,或福與慧者之意)、天中天(諸天中之最勝者)、人中牛王(比喻佛為牛王之語)、人雄師子(人中之雄者,恰如獸類中之獅子)等種種異名。 佛為能化之人,可教導我人,故稱之為能人;由是阿彌陀佛即稱為安樂能人(安樂世界之能人)。另有以能人為能仁,能仁即釋迦之意譯;故又借釋迦佛之名,遍指一般殊勝之佛。佛所特有之殊勝德性,具足於其身者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此外尚具有十力、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勝之能力。又,佛有七項殊勝功德超越常人,稱為七勝事,或稱七種最勝、七種無上,即身勝、如法住勝、智勝、具足勝、行處勝、不可思議勝、解脫勝等。佛之定、智、悲均為最勝者,故稱大定、大智、大悲,配於斷德、智德、恩德等三德,合稱為大定智悲。 過去世所出現之佛(過去七佛、燃燈佛等),稱為過去佛或古佛。未來將出現於娑婆世界之佛(彌勒佛),則稱後佛或當來佛。早期,佛係指歷史上之佛,亦即指釋尊而言。其後復產生過去七佛之思想,而後更有未來佛與彌勒佛之產生;今於釋尊與彌勒二佛之間,別有無佛之世。小乘認為現在世不可能二佛並存,至大乘佛教時期隨其世界觀之擴大,認為於一時中有多佛並存。例如,東方有阿佛及西方有阿彌陀佛,同時在現在他方世界,復有無數(如恒河沙之數)佛存在,即所謂十方恒沙諸佛。故一般以小乘為一佛說,而大乘為多佛說。 小乘中之大眾部則認為,其他三千大千世界,同時有其他諸佛存在,故主張「一界一佛,多界多佛」之說。有部則主張多界一佛說;此時之「界」,係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。此外,三世諸佛指過去莊嚴劫之千佛、現在賢劫之千佛以及未來星宿劫之千佛,合三劫為三千佛;其佛名出於三劫三千佛名經,佛名會即指據此經之說而行之法會。又,入佛道之因緣,稱為佛緣。

甚麼是佛法?

是張澄基居士應美國佛教會之請而作演講的講辭,早於一九六六年已編輯成書出版。張居士曾任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教授,精通梵文、西藏文、英文和中文,有中、英文著作多種,惜已於年前往生。

《甚麼是佛法》這一書的內容,可分為幾個部份,包括「佛法與其他宗教的比較」、「甚麼是佛」、「禪的概述」和「一般人可行的方便法門」等。

在「佛法與其他宗教的比較」中,他指出佛法與其他宗教有七個相異的地方,即

1.  佛法否認上帝創造世界及最初的開始

2.  佛法的目的,是要使人人成佛,但其他宗教,卻不許可人成為上帝

3.  佛法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和圓通性的教理,其他的宗教,卻多半是有排外性的

4.  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煩惱和有我見的;佛卻是無煩惱的大自在解脫者

5.  佛是民主的,重理性的,但其他宗教卻多半是獨斷性和獨裁性的

6.  佛法的愛,是無限的;其他宗教的愛,是有限的

7.  佛教所教的往生淨土,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

這七點可以說是指出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,使初接觸佛教的人,對佛學有一概括的認識。

在「甚麼是佛」一文中,張居士清楚地對「佛」下了一個定義:『佛是理智,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』,亦即是佛是全智,全悲和大能的人。這一個定義,雖然簡單,但不流於空泛,使未接觸過佛教的人士也有一清楚的認識。

 

「禪的概述」一篇中更精確地道出修禪的原因,不是要有神通,而是為了改變人類心識形態思維方法的缺點,這缺點包括:

1.  人類思想方式,是累積性的。

2.  人類思想方式,是有限性的。

3.  人類思想方式,是有矛盾性的。

4.  人類思想方式,是顛倒性的。

5.  人類思想方式,是虛弱的。

6.  人類思想方式,是執實性的。

這些缺點人類常是不易察覺的,但一經提點,即有茅塞頓開的感覺,是十分發人深省的。

在我們這個複雜而又繁忙的社會裏,很多人都覺得修行是十分困難,仿如空中樓閣,但張居士於「一般人可行的方便法門」中,則提出了幾項隨時隨地可行的修行方法,包括:

1.  利用各種機會安定心境。

2.  遇事試作進一步觀。

3.  將你自己比作佛。

4.  時時要想到因果。

 

【佛的意義】──覺者

「佛」為「佛陀耶」的簡稱,乃梵語之音譯,為如來十號之一。如來十號為:「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」一般習慣簡稱「佛」。

「佛」之意譯為「覺者」,即覺悟真理的聖者。

 

【覺的意義】

「覺」具有覺性、覺察、覺照、覺悟之含義。

「覺性」即是眾生本具的佛性,《華嚴經》云:「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。但以妄想顛倒執著,而不證得。」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能知是非善惡、能覺寒暑冷暖,這念能知、能覺的心,即是覺性。然覺性本具,何故而有佛與眾生之別?因為眾生的妄想執著,障覆本有覺性,故欲圓滿佛果,則須藉由覺察、覺照、覺悟之修證,方得成就。

「覺察」即覺知、省察自心所生之貪、瞋、癡等煩惱,不為此等煩惱所困。

「覺照」即這念心於煩惱境界,不僅覺察分明,更進而對治煩惱,改過遷善。覺察就如發現小偷;覺照即是將小偷轉化為正人君子。

「覺悟」即契悟本自覺性;這念心因覺察、覺照之功,進而契證本具佛性,洞然明白,常寂常照,安住實相,此即覺悟義。

「覺性」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;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然因眾生迷悟、染淨之深淺不同,而有凡聖差別。

眾生皆本具佛性,然迷即眾生,覺即菩提,故當依據覺察、覺照、覺悟之理,精進修行,他日定可成就自覺、覺他、覺滿三覺圓滿之佛果。

佛所具功德,若廣說者,為無量無邊;若略說者,至少具有下列幾種,茲分述之如下:

(一) 三明。即(1)宿命明(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之事);(2)天眼明(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之事);(3)漏盡明(以聖智斷盡一切煩惱)。


(二) 四智。即(1)成所作智(是轉有漏之前五識所成,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之智慧);(2)妙觀察智(是轉有漏之第六識所成,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,而應病予藥與轉凡成聖之智慧);(3)平等性智(是轉有漏之第七識所成,為佛通達無我平等之道理);(4)大圓鏡智(是轉有漏之第八識所成,為佛觀察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之智慧)。


(三) 四無所畏。即(1)一切智無所畏(就是佛有一切智,故無懼怕之心);(2)漏盡無所畏(就是佛已斷盡一切煩惱,故無懼怕之心);(3)說障道無所畏(就是佛向大眾說明種種障礙佛道之法,無懼怕之心);(4)說盡苦道無所畏(就是佛向大眾說明種種可以滅除苦難之理,無懼怕之心)。


(四) 四無礙解。即(1)法無礙解(是通達諸法名字,分別無滯);(2)義無礙解(是了知一切法理,通達無礙);(3)詞無礙解(是通曉殊方異語,能隨意演說);(4)樂說無礙(是辯說法義,圓融無滯,為眾生樂說自在)。


(五) 五眼。即(1)肉眼(凡夫具有);(2)天眼(天人具有);(3)慧眼(二乘具有);(4)法眼(菩薩具有);(5)佛眼(佛獨具)。


(六) 六通。即(1)天眼通(2)天耳通(3)宿命通(4)他心通(5)神足通(6)漏盡通。


(七) 七聖財。即<大寶積經>所云:已見道之聖人,能得七種功德法財(1)信財;(2)戒財;(3)聞財;(4)慚財;(5)愧財;(6)捨財;(7)慧財。


(八) 十力。即(1)知覺處非處智力(能知一切事物之道理與非道理之智力);(2)知三世業報智力(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);(3)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(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三昧等之智力);(4)知諸根勝劣智力(能知一切眾生根性之勝劣與得果大小之智力);(5)知種種解智力(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);(6)知種種界智力(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之智力);(7)知一切至所道智力(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之智力);(8)知天眼無礙智力(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之智力);(9)知宿命無漏智力(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之智力);(10)知永斷習氣智力(於一切妄惑餘氣,永斷不生,能如實知之智力)。


(九) 十種智明。即(1)知一切境界業報智明;(2)知一切境界寂妙滅智明;(3)知一切所緣唯一相智明;(4)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;(5)普壞染著心智明;(6)能以方便受生智明;(7)捨離想受境界智明;(8)知一法無相無性智明;(9)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;(10)以無著心濟渡眾生智明。


(十) 大慈悲喜捨。即(1)慈無量心(與一切眾生樂)(2)悲無量心(拔一切眾生苦)(3)喜無量心(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,深生歡喜);(4)捨無量心(捨之而不執著,或怨親平等,不起愛憎)。


(十一) 十八不共法。即(1)身無失;(2)口無失;(3)念無失;(4)無異想;(5)無不定心;(6)無不知己捨;(7)欲無減;(8)精進無減;(9)念無減;(10)慧無減;(11)解脫無減;(12)解脫知見無減;(13)一切身業隨智慧行;(14)一切口業隨智慧行;(15)一切意業隨智慧行;(16)智慧知過去世無礙;(17)智慧知未來世無礙;(18)智慧知現在世無礙。


(十二)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即佛之三十二大人相(如足安平、足千輻輪、手指纖長等)與八十隨形好(如無見頂相、鼻高不現孔、眉如初月等)。


(十三) 首楞嚴等八萬億諸三昧門。首楞嚴三昧,定名,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,此為<大般涅槃經>之迦業菩薩品所開示。


(十四) 金剛定等四千二百諸三昧門。金剛定,又名金剛三昧,即佛斷


除最後一切最細微之煩惱而得之禪定,此亦為<大般涅槃經>之迦葉菩薩品所開示。
由此觀之,佛乃自初發『菩提心』,歷經『三大阿僧祇劫』之積功累德,福慧雙修,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、七聖財、十力、十八不共法、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,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,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。相信只要『如法』修行,即(1)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;(2)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;(3)發菩提心;(4)與諸法空性相應;(5)福慧雙修;(6)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;(7)少欲知足,斷除五欲,修行梵行,畢竟當來得證『佛果』之成就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簡珞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